从小县城出身千军万马中考到211学校,我经历过国内高考的严酷考核。后来从英语专业毕业后,我从事北美考试培训,成为托福阅读科目和SAT语法科目的老师。 所以对于这个话题—高考英语和托福的距离确实深有体会。
在国内的应试机制下,我当年喜欢上英语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班级里有两个英语特别好的同学转走,突然我就考成了第一名。国内的教育体制是教师资源总是集中在尖子生上,在考了第一名后,我能明显感到老师的关注变多。例如布置课文背诵的作业并抽查同学的背诵情况时,我总是能够“幸运”的抽上。为了不丢脸,我几乎每次都模仿着磁带的英文录音,一个词一个词的跟读。等到老师点名叫起我,我能字正腔圆的背诵出那些文章的时候,就觉得那就是自己的高光时刻。
后来我从事托福培训,带领众多考生冲刺考试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其实即便是高考分能在140分的同学在托福首考的时候也难免惨淡。这些孩子往往比起其他同学词汇更高一筹,甚至超过四级要求的4000词汇量,并且在语法的掌握上也十分得心应手,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落差?
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的考核是这两门考试的共性,但是习惯了国内应试高考英语的同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会深感不适:
第一,考试题材迥异:高考重社会题材,托福重学科内容。
国内高考因为残酷的考试压力一直受人诟病,因此,在最近几年,教育局为了转型,尝试将课本以及考试题材变得趣味化,例如课本内容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Old man and the sea。高考文章有来自报纸里对于一个烹饪节目的介绍,Save Money: Good Food 。相反,托福阅读文章取自于美国大学课本,几乎全部都是学科性质的说明文,例如真题里地球大气的起源这篇文章,先讲述了地球上密度较大,较重的金属如何先形地核,然后较轻一点的硅酸盐形成了地幔和地壳,而更轻一些的气体会通过火山流向地面,被重力吸引住,构成了今天地球的大气成分。现在托福阅读考试每篇文章约800词左右,加上题目信息量约1600词,在18分钟做完。相当于以每分钟90词的速度读完英文科普文章。考生尤其是文科生如果习惯于国内的短篇故事、人物传记、社会新闻这类短平快的同学,在读这类文章过程中就会深感托福阅读的枯燥和信息量之大。
第二,词汇量差异大:高考词汇3500,托福要求8000。
很多刚从高考转过来进行托福学习的同学恐怕最望而却步的就是托福考试偏门而艰深的词汇了。在前文我所举得地球早期大气形成的例子中,很多同学看到地幔(mantle),甲烷(methane), 硅(silicate)等学科单词犹如天书。不单单是这些学科专有名词,托福文章表述作者观点的词也更为高级和多样,例如表示发展,可能很多国内考生只习惯了develop 这个词,而托福阅读文章中词汇题(每篇阅读文章约2道)考到过如下词均表示发展、繁荣的含义:thrive, prosper, surge, flourish。托福出题机构ETS认为具备这些较高级词汇是衡量考生是否较好教育水平的关键,因此多样表达是托福口语和写作的评分标注之一。例如在写作中使用了thrive 就比develop高级,也就会得到更高的分数。关于词汇量的重要性,我在课上经常和孩子们戏谑,如果不认识这些词,在美国和文盲没有什么区别。其实此话不假,在美国,8000是小学到初中孩童的阅读词汇量,而完全读懂纽约时报等新闻周刊,更需要掌握到1,5000词左右的词汇量。如果托福词汇搞不定,也会继而为后续的SAT考试留下较大的负担。到时候既要忙SAT, 又要忙申请文书等,如果这么危机关头的时候还需要再花精力背托福单词,根本就是天方夜谭。鉴于想要在托福上突破100分的同学阅读必须在28+,词汇量也要达到相应的8000的标准,所以需要孩子们早早开始准备起来。
另外,这些单词光识别是不够的,孩子们需要对词义做到秒反应,并且做到形近词辨析,例如我之前有个学生就会把the image was cut out from a metal plate(从金属盘中刻出了一个图像)就看成了imagination was cut out from a mental state(从精神状态中刻画出想象力),还自圆其说觉得这句话很合理,就是因为词汇辨析不够,造成不得其意。